2007年,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,東史馬村改造工作正式啟動。
按照規劃,當地的居民將搬進安置小區,整個村莊也會被完全拆除。
對于絕大多數村民來說,這無疑是個天降之喜。
老房拆遷后,他們不僅能夠住上新房子,還可以得到一筆不菲的補償款,甚至是一夜暴富。
但有一位名叫任金嶺的村民,卻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。
他果斷地拒絕了拆遷的機會,繼續留在家族的古宅里生活。
這座古宅,也成了當地唯一一座未被拆除的老宅,在一眾高樓大廈中顯得尤其引人注目。
這座古宅有什麼來歷?為何任金嶺寧愿放棄上億的拆遷款,也不愿意拆除呢?
任金嶺居住的古宅,在當地被稱為「任家大院」,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,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。
建成時,這座宅子連房帶院占地面積達6600坪,到任金嶺這一輩時,只剩下了兩進院落,48間房間,占地不足880坪。
2007年,東史馬村進行改造,這塊地也成了不少開發商眼中的「香餑餑」。
這里位于東史馬村的中心地帶,地理位置非常優越。
東史馬村東臨牡丹街,西臨河南工業大學,北面則是一條規劃中的高速公路,具有不小的發展潛力。
當時,開發商把任家的門檻都要踏破了。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,任金嶺的態度非常的堅決:「不拆!」
任金嶺的拒絕,讓開發商們有些摸不著頭腦。有些人以為是開價低了他不滿意,便不斷加價,試圖用金錢攻勢打動他。
據任金嶺透露,開發商提出的最高價格高達4.4億元。
面對重金誘惑,任金嶺仍然沒有同意。
開發商為了拿下這塊地,曾多次登門拜訪他,還勸說他胃口不要太大。
這下子可把任金嶺惹惱了,他朝著開發商怒吼道:「別說是4個億,就是40億,400億,我也不賣!」
當時,有不少人在背后笑任金嶺傻,竟然連天上掉餡餅都不要,也有很多人對他的舉動感到不解。
后來,一些媒體來到任家進行了采訪。
面對記者,任金嶺終于吐露了心聲:「我也不想當釘子戶,但任家大院對我來說太重要了!」
所謂40億,400億,只是任金嶺的一時氣話,實際上他從未想過要賣掉老宅。在采訪中,任金嶺曾表示:「古宅是祖上的東西,不是我的東西,它只是傳承到我這一輩,我有責任保留下去。如果在我這一輩把古宅賣了,那就是斷了家根,我愧對祖上。」
任家老宅始建于1775年,歷史十分悠久。任家的先人任德潤曾被任命為清朝的布政司布政使,位列二品,之后便對老宅進行了擴建。
經過四代人六十多年的建造,老宅于1838年正式完工,形成了七進大院的規模,在當時有著「大門樓」之譽,是當地頗有名望的官府門第。
兩百多年來,任家人一直生活在這里。對于任金嶺來說,這座古宅不僅僅是任家世代的居所,更是他們家族的象征,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。
任金嶺表示,爺爺去世時,就曾反復叮囑父親一定要守好家里的老宅。
2007年,他的父親去世,這個擔子也就落到了任金嶺的肩頭。
為了保護好宅子,他沒有去住家里的新房,而是一年四季都住在這里,冬天挨凍,夏天挨熱。
由于古宅年久失修,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。
為此,任金嶺還特意自學了木工、雕刻等技能。
平時宅子哪個地方壞了,他都會親自去修,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了這些事情上。
可以說,古宅凝聚了任金嶺大半輩子的心血。
而且,在任金嶺看來,古宅也是家風的一種傳承。
在古宅的橫梁上,刻著任家的家訓「詩禮傳家」、「布德施恩」。
任家的每個人,都是背著這些家訓長大的。
任金嶺的兒子任原野表示:「無論自己走到哪里,工作有多辛苦,一想到老宅里的家訓,便能調整心態,踏踏實實工作,認認真真做人」。
同時,他還表示:「我們這一輩是平凡之輩,不如祖先顯赫。在我們村里,不少人因為拆遷補償款過上富足的生活,坐擁七八套房產,可是有多少錢才算有錢呢?」
在他看來,后輩們不應該拿祖上的東西來換取財物,而應該靠著自己的雙手去努力奮斗。
可以說,古宅是任家子孫心中的信仰。如此看來,任金嶺堅持不肯拆遷,也是情有可原了。
隨著周邊的老宅子被一座座拆除,任金嶺的心里也不由地著急了起來。雖然自己竭力反對,但如果開發商強拆怎麼辦?
思前想后,他決定向相關部門申請,把古宅保護起來。
不久后,考古專家來到了古宅進行考察。
他們驚訝地發現,這座古宅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的民居風貌,對于研究清代中晚期中原地區的建筑風格具有重要的意義。
宅子里的磚雕、木雕等物件也都非常精美,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。
古宅的南北長為44.5米,東西寬為22.5米,前院后院各自有三座房,均為硬山灰瓦式建筑。
古宅的大門口,有兩尊栩栩如生的「石麒麟」,是由古代的能工巧匠親手打造的。大門上有一塊黑底金字牌匾,上書「輔翼國政」四個大字,二門上也有一塊同樣的黑底金字匾額,寫著「望重斡城」。
這兩塊匾額都是清代道光皇帝所賜,可惜原匾已失傳,現存的是任家后人根據資料復刻而成的。
而門檐上鐫刻的「皇恩浩蕩」、「天子萬年」、「福祿永崇」等字樣,則是實打實的歷史真跡。
大門兩側的石座已經被磨得光滑發亮,可以想見這座老宅前曾經是門庭若市,車水馬龍。
走進大院里,隨處可見精致的木雕、磚雕,樣式繁雜,有「仙鶴云海、雙鹿食草、麒麟送子」等多種圖案。
屋子里則有不少雕梁彩畫,還有任金嶺珍藏的古瓷器、紅銅茶具、清朝袍服等各種各樣的文物,令人眼花繚亂。
除了文物之外,老宅里還保存了不少老物件,如囤糧食用的囤子、取糧食的斗、簸箕、織布機等等。
這些老物件清晰地展現了近百年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,具有深遠的意義。
考察過后,考古專家一致認為,這座老宅不是普通的居民房,而屬于歷史文物。如果被開發商強拆,將會造成傳統文化傳承的損失。
2009年,「任家大院」被列為了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,得以繼續保留。
此后,任家大院便成了東史馬村的一座「孤島」。
四處都在如火如荼地施工,這里卻依然古韻十足,與周圍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然而,這也給老宅的保護帶來了不少困難。
由于旁邊都是拆遷工地,每天吊車、鏟車一直都在施工,噪聲大不說,還造成了不小的環境污染。
而且,工地上人來人往,經常有人不請自來造訪老宅。
老宅還因此丟失了不少珍貴的老物件,令任金嶺很是頭疼。
為了保護老宅,任金嶺在屋子里的地面上鋪了一層地板磚,又用玻璃將雕花門窗罩起來,以防風吹雨打造成損壞。
同時,老宅子的大門也一直緊閉著,門上還掛著「非請勿入」的牌子,防止生人進入。
由于周邊施工,老宅里的電話線都被切斷了;四處也都是黃沙,喝水成了問題。
為此,任金嶺還特意打了一口井。
盡管做了很多保護措施,但損毀仍然是不可避免的。
后來,任金嶺又想出了一個辦法——在老宅外面砌上墻,這樣,便可以完全地將老宅與外界隔離開來。
可是,任金嶺的積蓄全部用來修繕房屋了,一家人的生活都靠著女兒經營的面包店,只能勉強夠生活,實在拿不出砌墻的錢來。
經過再三考慮,任金嶺決定向鄭州市文物局提出申請,將老宅改造為博物館,從而更好地進行宣傳和保護。
不久后,任金嶺夫妻倆將家里的近千件老物件、家具、瓷器、牌匾、朝服等整理出來,并向文物局遞交了改造申請。
2017年,河南省文物局審核通過了任金嶺的申請,并將老宅命名為「鄭州天祥博物館」。
東史馬村原名「天祥寨」,博物館正是得名于此。
同時,任金嶺被任命為館長兼講解員,與老伴崔麗麗一起,為游客講述任家大院的故事。
任金嶺夫妻倆決定,將老宅免費對市民開放,憑借身份證實名登記即可進入參觀。
這樣做的目的是進行宣傳,讓更多人體會到中國古代能工巧匠們高超的技藝,感受任家一脈相承的家風。
接受媒體采訪時,任金嶺坦言:「其實我們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麼叫做文物,我們只知道它是一種文化傳承、一種精神紐帶。」
當上博物館館長后,任金嶺夫妻倆的生活比之前更忙碌了。
平時,除了為游客講解之外,兩人還承擔了保潔、修繕等工作。
為了博物館的建設,任金嶺幾乎是一會兒都舍不得休息,一閑下來便東看看西望望,觀察老宅有沒有需要修繕的地方。
如今,有不少大學生來到老宅參觀,還有一些學校組織學生到這里來感受傳統的家風。
由于老宅曾經做過學校,屋里的桌椅板凳等家具一應俱全,任金嶺打算將其中的一處房屋進行擴建,打造一個教育基地,讓學生體驗傳統的文化教育。
此外,任金嶺還計劃與新聞媒體合作,在展覽的各個階段邀請專家學者錄制節目,講解宣傳,讓老宅成為鄭州市的旅游名片。
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,古民居保護和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。
但正如馮驥才所言:「城鎮化是必須要走的一條道路,但不能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。」
在這一方面,任家大院的改造給我們做出了一個良好的示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