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在某平台上看到過一個提問,說:「兒子家里和女兒家里同時生小孩了,應該去照顧誰?」這個問題是提問者一位親戚的真實故事。
她這位親戚的女兒比兒媳婦早幾天生產,因為女兒婆婆的父親病逝,婆婆傷心過度導致生病無法照顧她,于是這位親戚趁著兒媳婦還沒生,就去照顧了女兒。
等到兒媳婦生完之后,這位親戚就從女兒家離開,選擇去照顧兒媳婦,女兒則有月嫂上門照顧。
提問者個人認為,她的這位親戚應該留下來照顧女兒。原因有兩點,一是從身體狀況上看,這位親戚的女兒懷孕以來身體狀況不好,一直臥床保胎,心理壓力比較大,還是早產。而她的兒媳婦身體狀況很好,生產也很順利。
再者這位親戚的女兒沒有婆婆在身邊,丈夫也只能趁工作之余照顧,作用非常小。而她的兒媳婦,還有公公在家能照顧。
但提問者的婆婆和媽媽卻并不贊同她的觀點,認為這位親戚就應該去照顧兒媳婦,也給出了三個理由。
首先,她們一致認為兒媳婦是嫁進自己家的,婆婆理所應當照顧兒媳婦。
再者,她們認為將來要靠兒子和兒媳婦養老,尤其是兒媳婦,所以如果不照顧兒媳婦,恐怕會產生隔閡,將來養老就會產生問題。
最后,她們認為女兒也有婆婆,等婆婆生病好了,自然可以去照顧,這樣分工明確。
這位提問者雖然認為自己婆婆和媽媽的這幾個理由有一定道理,但是卻不敢茍同。認為第一個理由太封建保守,第二個理由忽略了女兒其實也是給父母養老的主力軍,第三個理由則讓她困惑,如果按照這個邏輯,每位媽媽完全可以去照顧自己的女兒,這樣還省去了很多婆媳矛盾。
對于這個提問,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。網友們的意見也五花八門,有人認為誰更需要照顧就去照顧誰,有人則認為,就應該去照顧兒媳婦,有人還認為,媽媽就應該去照顧女兒,讓女兒有安全感。
當然,這個問題并沒有明確的答案,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,真的遇到這種問題,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怎麼做。
無獨有偶,就在我看到這個提問后不久,我身邊的一位朋友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。他的妻子和姐姐,也是幾乎在同一時間生下了孩子。
他很愛妻子,但迫于現實壓力,他能請假的天數寥寥無幾。所以,他第一時間跑去問自己媽媽:「我媳婦和我姐同時坐月子,你選擇照顧誰?」
在等待媽媽回答的那一分鐘里,他內心十分忐忑,也在那短短一分鐘,想了很多應急方案以及如何跟自己媳婦交代。
沒想到,媽媽的回答出乎他的預料,媽媽說:「都不去」。說完,他的媽媽就拿出了一個大紅包,紅包很厚,目測有兩萬塊錢。
然后,媽媽就對他說,你姐那邊我也不會去照顧,也給她準備了一個紅包,你們兩家一樣。我的這位朋友毫不猶豫接過紅包,在回家路上,就讓事先打聽好的月嫂趕緊上門開始工作。
后來朋友說,他還挺佩服自己媽媽的做法。的確他這個問題很讓自己媽媽為難,因為他的姐姐沒有婆婆,媽媽面對這種情況,肯定既想照顧兒媳婦又想照顧女兒,可畢竟她只有一個人,分身乏術,選擇照顧一個,另一個肯定會失望、傷心和難過。
兩難的選擇下,用足夠的錢來解決這個問題,實在是明智之舉。朋友也說,整個月子里,媽媽誰家都沒去過,而是選擇跟爸爸去周邊的度假村住了一個月。
更重要的是,媽媽后來還對他說:「我年輕時候為你們姐弟倆而活,整日為你們操心,如今不想再為你們的孩子操心,這應該是你們的責任。再者,我們是三個家庭,你們過好你們的日子,我們也照顧好自己的身體,不給你們添麻煩。你們都是我的孩子,我幫誰都是錯,不如直接給你們錢,既能力所能及幫你們一把,我又能輕松一點。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解決方法。」
在我看來,也十分佩服這位媽媽的回答。「都不去」這三個字,簡直是滴水不漏,明智得很。后面給兒子的理由,也是有理有據,這份清醒更是難能可貴。
在我看來,這位媽媽能說出這三個字也是有前提的,那就是經濟實力足夠。每家兩萬,兩家就是四萬,其實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。
四萬塊錢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說拿就能拿出來的。如果這位媽媽沒有錢,那又會如何選擇呢?相信每一個人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,都會陷入深深地思考當中。
但無論如何,我這位朋友媽媽的做法都值得很多人學習和借鑒。作為父母,兒媳婦和女兒就像手心手背上的肉,都一樣心疼,也都應該一樣公平對待。
到了老年,也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知,年輕時候總為孩子付出,為家庭付出,到了這個年齡,就應該多為自己考慮。否則,忙忙碌碌一生,到頭來發現,自己給自己的太少,遺憾又太多。
還有一點每位父母也都應該明白,所有聰明的父母,都會在跟晚輩相處時,保持一些存在感。說實話,無論是跟女兒還是兒媳婦,長輩和晚輩在一起相處時間太長,或者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,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。
無論付出多還是少,到最后不領情,無法相互體諒和理解的都大有人在。因此,父母和兒女適當保持距離,照顧好自己的同時,給彼此空間,不過分插手彼此的生活,是最明智的選擇,也能夠減少很多家庭矛盾。
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生活,兒女的生活重心不在父母這邊,父母的生活重心也并不在兒女身上。
只有所有人都能夠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,照顧好自己,不給親人添麻煩的同時,彼此真心對待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如此才能更和諧,更幸福。
E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