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5萬塊錢(約20萬新臺幣)存62年變成50塊(約200新臺幣),銀行騙我錢!」
2015年8月,雲南昆明小南門派出所的民警接到報警趕到銀行門口。
一位老太太情緒激動地坐在地上向銀行工作人員咆哮,而銀行的玻璃門碎了一地。
經民警了解,老太名徐桂仙,1953年在銀行存入20萬元錢,幾十年後來櫃檯取款,卻被告知只能兌付200元!
情緒激動的徐老太認為自己被銀行騙了,一氣之下用拐杖砸碎了銀行的玻璃大門。
存款取款本是日常生活中最正常不過的事,可20萬塊存62年,不僅沒有產生利息,反而成了200塊,民警對此也百思不得其解!
這究是怎麼回事呢?會是銀行的存款騙局嗎?
(徐奶奶和民警)
2001年5月中旬,徐奶奶拿著一張20萬元的存單來到銀行昆明支行櫃檯取錢。
徐奶奶顫巍地把手中的塑膠袋一層層揭開,拿出一張皺皺巴巴的存單,遞給銀行櫃員。
看到這張存單,櫃員皺了下眉頭,然後拿著存單跑進辦公室好一會兒才出來。
隨後櫃員告訴徐奶奶:「您這個存單,現在可以給您兌付200元。」
「什麼?我這是20萬塊的存單啊姑娘,你可不要欺負我沒文化,20萬元這幾個字我還是認得的。」
徐奶奶激動地說,用手中的拐棍敲擊著大廳的地磚,吸引來了很多人的目光。
(銀行櫃檯)
「徐奶奶,您這個存單是1953年的,折算下來,現在就是只能兌付這麼多呀!」銀行櫃員面露難色,耐心地解釋道。
徐奶奶氣憤地要回了自己的存單,覺得自己被「騙」了。
她無法理解什麼貶值或折算概念,她只知道銀行存款一貫都是存進去多少,就取出來多少,除了本金,還能拿點兒利息!
放在現代社會,確實也是這樣,如果在銀行存款,越存錢越少,連本金都保證不了,那誰還敢在銀行存款呢?
于是,徐奶奶決定換一家更「可靠的」銀行兌現存款單。
幾天後,徐奶奶又跑到.銀行其他支行,得到的說法幾乎和第一家一模一樣。
不管她怎麼說,所有銀行職員都很明確地告訴她,取不了這20萬。
(老式存單)
取款碰壁的徐奶奶,與多位銀行職員發生了爭執,她又哭又鬧,並告訴銀行工作人員自己真的很需要這筆錢,但都無濟于事。
眼看銀行這邊軟硬不吃,鄰居建議她找找關係,徐奶奶只好向當地政府單位反應,希望政府單位幫她協調。
一趟又一趟,中間幾度放棄,但她不甘心自己的錢就這樣沒了,每次都堅持了下來。
為了這件事,徐奶奶居然奔波了十多年,她一次又次地反映自己的情況,終于在政府機關的協調下,拿到了兩份有分量的材料。
一份是銀監局的答覆,材料上表示關于存單兌付問題已經收到,請徐奶奶聯繫.銀行雲南省昆明市某分行按要求進行兌付。
另一份材料,是蓋有.人民銀行官渡區支行的印章,表示相關的業務交由該銀行某個支行予以辦理。
(銀行出具的材料)
這兩份材料,讓老人心裡的大石頭終于落了地,這麼多年總算是沒有白跑。
2015年8月20日,徐奶奶拿著銀行存單和兩份證明材料,再次來到雲南昆明的支行,要求兌付這張20萬元存單。
沒想到,徐奶奶手裡拿的兩把「尚方寶劍」都不好使,這次還是沒有取出來,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原來,徐奶奶把存單和手頭的兩份證明材料交給櫃檯工作人員後,
工作人員請示了領導。
經過多次核算,櫃員告知徐奶奶這張存單就是只值200元,可以給她取現200元。
徐奶奶當然不能接受!不光是不能接受,她還感覺自己被這些單位給「戲耍」了。
為了這個事,她來回奔波,光是花的路費,都不知道有多少個200元了!現在還是兌付200元,那自己折騰這麼久圖什麼呢?
(銀監會和銀行出具的文件)
看到徐奶奶不依不饒,櫃檯工作人員將這件事再次上報給領導,支行的一位主管前來。
這位主管又當面給徐奶奶詳細解釋了這張銀行存單的兌付核算辦法,並表示他們是嚴格按照國家法律規定進行核算的。
徐奶奶生氣地用手指戳著銀監局給她的文件說:「你不要說那些沒用的,就按這上面寫的,該怎麼辦就怎麼辦!」
但是銀行工作人員,還是不肯為她兌現20萬元錢。
因為這兩份材料雖然是真實的,但按照他們的核算,下來就是最多只能兌付200元,她們也沒有許可權私自做主給徐奶奶兌換這20萬元。
聽到這些,徐奶奶一下子氣炸了,她覺得自己一次次被「套路」,心中的氣憤無處發洩,于是拿起手中的拐棍,朝著銀行的玻璃門使勁砸去,一下又一下。
(銀行櫃檯)
「啪!」銀行的玻璃瞬間碎了一地,玻璃片飛出數米遠,這讓路過的行人以為老人在銀行受到了欺負。
大家紛紛圍過來,看看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。
徐奶奶也不知是累了,還是打算與銀行杠到底,直接坐在了銀行門口,手裡的拐棍也被扔到了地上。
銀行工作人員看到徐奶奶如此激動,銀行的門被砸壞了也需要處理,于是工作人員報了警。
大約十幾分鐘後,民警很快趕到了事發現場,只見地上一片狼藉,一位滿頭銀髮、穿著破舊花棉襖的老奶奶癱坐在地上。
他們向銀行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,得知這位奶奶姓徐,因為一張1953年存單的兌付問題,與銀行發生了糾紛。
民警看到徐奶奶一直癱坐在地上哭泣,而且她已經八十多歲了,民警擔心冰涼的地板對徐奶奶身體不好,于是安撫她,想要扶她先起來再說話。
(民警)
徐奶奶卻說什麼也不肯起來,堅持就坐在地上。
「他們差我20萬塊錢,不肯賠我!」
「我1953年存的20萬塊錢,幾十年過去了,不給我算利息不說,還把我20萬塊錢弄沒了!」
「為了這筆存款,我都已經跑了多少趟了......這麼多年,腿都要跑斷了!」
......
徐奶奶不停地哭訴著。
「奶奶,我可以看看您的存單嗎?」民警問道。
徐奶奶看是員警,像是遇到了救命稻草一樣,趕忙小心翼翼地
出存單,遞給民警。
民警看到這種存單,頓時傻眼了。
原來,徐奶奶手中的這張破舊存單,要追溯到1953年,當時,
她家人在.銀行存進這筆款,共計20萬元整。
銀行當年也出具了存單,並且蓋有銀行的印章,這張存單上,工工整整地寫著人民銀行定額存單,20萬元。
(徐奶奶)
當年存款的所有手續都齊全,是完全合法的一筆個人存款。
不過,這張古老的存單,充滿了年代感,這不禁讓人想到,1953年,不就是建國後的幾年嘛?那個時候,.銀行還是個「年輕的銀行」呢。
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,那個年代,互聯網電子技術尚未普及,銀行記賬和存單,只能靠人工辦理,並且單據也只有紙質的。
也就是說,當時銀行方給徐奶奶的這張老式存單,就是她唯一的憑證。
不過在這麼多年裡,徐奶奶家因為經歷多次搬遷、家人去世,她便把這張存單遺忘了。
有一次,徐奶奶在家收拾一些舊物,打開一個木箱子時,裡邊有個生滿鏽的鐵盒子,她準備扔掉,扔之前她又打開看了一眼,沒想到,居然發現了這張20萬元存單!
這張存單上的日期,寫著1953年,她只認識數位,其他字不認得,于是馬上找來鄰居幫忙看。
鄰居告訴她,這是一張20萬元的存單,是.銀行的,建議她去兌付,鄰居還說存單太久遠了,不知道銀行認不認。
不過徐奶奶認為,不管社會如何變遷,存單上.銀行的紅印章,總是變不了的。
她也理所當然地認為,直接拿著存單去銀行取錢就行了,于是就遇到了前面的那些事。
徐奶奶激動地講述著這張存單的來歷,以及她這些年為了兌付存單所受的苦。
民警看她身上的破舊穿著,也不像是生活富裕的人,于是和銀行工作人員協商,問銀行能否讓步,給老人多兌付一些。
(徐奶奶)
銀行工作人員解釋道,徐奶奶這張存單確實是真實有效的,也已經交給支行辦理。
不過,1953年,是國家發行的第一套紙幣。
1955年,發行了第二套,但第二套和第一套的折合比率高達萬倍。
也就是說,徐奶奶手裡的這張5萬元存單,如果在1953年進行消費,只相當于1955年的5元面值。
而且,當時的銀行存款利息也非常低,存款一年期大約是一兩厘的利息。
最終,經過銀行多位工作人員的多次核算,徐奶奶手裡這張存單,連本金加利息,最多可以兌換20元。
銀行方面表示,看到徐奶奶來回奔波也不容易,還特意向領導申請讓徐奶奶支取200元。
但如果徐奶奶堅持要按照5萬元的金額來支取,她們確實無法辦理。
總的來說,意思就是銀行並不存在刻意欺詐徐奶奶的行為,反而為了安撫她,同意為她多支取130元。
于是,民警再次與徐奶奶協商,但徐奶奶還是堅持要她原來的5萬元。
「就按這個單子說的,銀行該兌我多少,如何存款,如何取款,
該怎麼辦就怎麼辦,50塊我是肯定不能接受的!」
說到激動處,老人又失聲痛哭起來,路人們議論紛紛,勸說著老人注意身體起來好好協商。
但徐奶奶表示,如果銀行不按她的要求兌付,她就一直呆在這裡。
看到徐奶奶如此堅持,民警一時也沒有好辦法, 徐奶奶和銀行職員雙方僵持了幾個小時。
民警詢問徐奶奶家住在哪裡,想先送她回家休息,日後再處理此事。
但徐奶奶聲稱,自己居無定所,走到哪裡哪裡就是家,哪頓能吃上飯就算哪頓。對于徐奶奶的說法,也不知是真是假。
民警試圖查找徐奶奶的家庭住址和家人聯繫方式,也沒有查到。之後,民警和銀行工作人員多次勸說,她還是沒有離去。
事情發生後,一些新聞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導。
很多網友無法理解,為何徐奶奶的存單貶值的這麼快,為何1955年對1953的面值折合比率高達萬倍?
對此,雲南社會學者趙立為大家介紹,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因為一些社會歷史原因,通貨膨脹現象很嚴重,發行的第一套紙幣的面值也非常大,最大的面值是5萬元。
1953年,如果生活在雲南昆明,5萬元可以買到2只雞或者20公斤大米。
1955年,國家發行了第二套紙幣,最大面值和現在一樣,是100元。
(徐奶奶)
按照當時的折合比率來算,1953年存入銀行的5萬元,其實就相當于1955年20元。也就是說,徐奶奶相當于在很多年前,存入了一筆20元的存款。
當時的.註冊理財規劃師協會秘書長趙良也解釋道:銀行是根據專業科學的方程式來計算的,而不是根據20萬元的購買力來計算的。
看到這樣解釋後,更是引起了網友的激烈討論。
1953年存5塊錢?開玩笑吧?誰會把5塊錢專門存到銀行,還搞一張存單保存幾十年啊,5塊錢直接揣兜裡就得了!
(徐奶奶)
其實,在那個年代,5元的購買力也是不容小覷的,這5元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算得上是一筆存款了!
事後,一位銀行工作的職員也告訴記者,從1953年起,六十多年裡,我國的銀行存款的利率和貨幣的價值,都發生了非常多的變化。
這其中有歷史原因,也有國家基于社會發展需要進行的調整,因此,這張1953年的存單計算起來是非常復雜的。
最後,徐奶奶的事沒有再進入媒體的報導,也許是她實在跑不動了,也許是她自己對于工作人員的解釋想通了。
通過徐奶奶這件事,讓很多人對國家的貨幣變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,大家也就理解了銀行方面當時的做法。
有網友認為,徐奶奶畢竟是弱勢的老人,銀行方面除了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老人兌付存單,還應該出于人道主義考慮,對老人的奔波和維權產生的必要開支,給予合適的補償。
而徐奶奶作為存單持有者,因為自己的原因,讓存單在家裡「睡大覺」整整幾十年,也存在一定的責任。
試想,如果銀行真的按照徐奶奶的要求兌付,兌付出去20萬元,那麼這中間就存在缺口,誰來負責填補呢?這又將是一個新的問題。
于是,有一些網友說到,銀行和老人其實都沒有做錯,只是兩方所站的立場不同,最好的處理辦法,大概就是找一張1953的5萬元,兌付給徐奶奶。
這一調侃的處理方案,倒是讓人們反思,社會一直在變化發展,在銀行存款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。
在通訊電子設備不發達的年代,很多老人在銀行存款,到幾十年後才支取,必然會面臨徐奶奶這樣的尷尬局面。
因此,老年朋友們還是要與時俱進,多了解社會的發展變化,及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。
從徐奶奶的角度看,她並不懂國家的貨幣和利率怎樣變化,她只是在傳統觀念裡認為,銀行存款,存進去多少,取款時候就能取出來多少。
從銀行工作人員的角度看,她們也只能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標準,結合歷史和現實情況進行核算,儘量照顧老人的情緒。
這件事告訴我們,每個人對于是非對錯,都有著自己固有的標準,但最好的標準,就是兩個字,一個是法,一個是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