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苦培養女兒「送出國留學」,卻狠心8年不聯繫父親,老人68歲心寒「提前擬遺囑」不再等了:將遺產留給「外人」

安妮 2022/03/10 檢舉 我要評論

閱讀提示: 方波奇等了女兒八年,女兒卻從來不回來看她,即便是生病了,也盼不回來女兒。 「雖然我們前些年有些矛盾,但是由于我需要晚間救急,我的醫療呼救座機電話從來沒有改變,一直都是原來的家庭電話號碼,想聯繫我的管道是通的,但是8年,我沒有等到一個聯繫。 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星斗月移,我的想法與日俱增,我就一直想,以後誰對我好,誰為我養老送,我就將財產贈予誰。」 方波奇說。

「當我在遺囑公證中心辦理好財產遺贈朋友的手續後,我感覺如釋重負,我這近10年的心結終于了了。」當68歲的老中醫方波奇向健康時報記者說出這一句話時,原本非常平靜的他,突然情緒異常激動,泣不成聲。

「我有一個女兒,但是已經將近8年不聯繫了,2013年除夕夜的下午,是我和我女兒最後一次聯繫,從那之後到現在,她再也沒有聯繫我。」方波奇無奈的告訴健康時報記者,從那個新年開始,他便有了將財產給別人的想法。

12月30日,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佈會,發佈首批司法解釋。 其中規定, 不盡孝者少分或不分遺產

方波奇在工作中,王艾冰\攝。

與女兒8年不聯繫,將財產留給救過命的朋友

一件白色的襯衫,外邊穿一件黑色的馬甲,搭配一件西服和領帶,是68歲的老中醫方波奇最喜歡的穿搭。通常他還會帶上一幅墨鏡,這是他幾十年以來的堅持。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體面而講究的老人,卻做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: 將自己的全部財產留給朋友,而非自己的親生女兒。

方波奇今年68歲,現在是某醫院的一名老中醫。近日,他走進了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,決定將自己的全部財產留給救過自己的一位朋友。

方波奇告訴記者,「我的腎一直不好,2018年的一天早上8點,我剛剛走進我的診室,就覺得情況特別不好,渾身顫抖、頭暈,心臟當時也跳的非常快,那會兒我以為我就要不行了,但因為之前有病人掛了我的號,我不能讓他們白等,所以我堅持把當天的病人看完,直到下午2點。」

「當時我的工作夥伴一直在勸我停下手中的工作,去搶救,但我沒有那樣做,而是堅持到最後,並且我當時潛意識認為我要‘完了’,還讓她給我照了最後的工作照,作為自己的遺像。」 方波奇回憶到,看診結束後,我第一時間被我這位朋友送到我們醫院搶救,並且還得以轉院去更大的醫院得到及時治療。

「因為當時時間就是我的命,她當機立斷給我找了醫生,聯繫病房就地搶救治療。她不僅是我的朋友,還是我的工作夥伴。 十幾年如一日,勤勤懇懇,忠誠、善良、淳樸、厚道,是位稀世罕見的重情義、講道德的人。」

方波奇在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,受訪者供圖。

「我有一個女兒,2013年除夕夜的下午,是我和我女兒最後一次聯繫,從那之後到現在,她再也沒有聯繫我。」方波奇無奈的告訴記者,從那個新年開始,他便有了將財產給別人的想法。

八年,女兒從未回來看她,即便是生病了,也盼不回來女兒。他表示,「雖然我前些年有些矛盾,但是由于我需要晚間救急,我的醫療呼救座機電話從來沒有改變, 一直都是原來的家庭電話號碼,想聯繫我的管道是通的,但是8年我沒有等到一個聯繫。

「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星斗月移,我的想法與日俱增,我就一直想,以後誰對我好,誰為我養老送,我就將財產贈予誰。 」 方波奇說。

「從現在我們接待的情況來看,有越來越多的人,願意通過立遺囑的方式把財產給到親屬之外的人,也就是說遺贈給跟他沒有血緣關係的人。」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主任告訴記者。

把房產遺贈兩大機構,只給女兒基本生活保證

「我認為在我百年之後,我的財產應該留給有意義的機構或組織,而對于我的女兒,我最想給她的是一些基本的保證和一個善良的榜樣。」來自某高中的地理老師童倩(化名)告訴記者,今年剛剛50多歲的她決定在自己百年之後,將財產遺贈給她認為非常有意義的兩個機構。

童倩是某高中的地理老師。近日,她走近中華遺囑庫將自己的房產進行了遺贈公證,而她要遺贈的對象是她認為非常有意義的兩個機構:一個是民間環保組織——自然之友,另一個是成立于2012年、教授傳統文化的「文禮書院」

「我認為這兩個機構所進行的事情都非常有意義,而他們的發展也確實需要資金,所以我想在我百年之後,把我僅有的一些房產資源遺贈給他們。」童倩說,對于她而言,從小到大得到了很多愛和幫助,所以在她有能力的時候應該奉獻自己的愛,這樣社會才能良性迴圈。

「我父母今年80多歲了,我跟他們說的時候,他們都非常支持。」童倩告訴記者,我還有一個13歲的女兒,我跟她溝通的時候,她跟我說,這是你自己的事情。我也給她買了些保險,給了她一些基本的保障,但我認為對于女兒,夠了就可以了,沒有必要給她很多,我認為給女兒留下精神的東西比物質的東西要更加有用。」

童倩表示,「我認為我就是做了一件我應該做的事情,是一個很本分的事情。雖然現在做這件事情的人少,但我相信會越來越多的,因為我們其實真的不需要那麼多物質。」

中華遺囑庫中心:「財產留給外人」越來越普遍,應尊重個人意願

「我2018年接待了一個70多歲的奶奶,她當時過來找到我們就是想等她百年之後,把她的全部財產給小她幾歲的鄰居,這個事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。 」崔文姬回憶到,這位老人是一位大學老師,十多年前將自己的兩個女兒送到國外讀書,但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,她的兩個女兒對她的關心就越來越少,反而是她的鄰居幾十年來一直在照顧她,和她作伴。

崔文姬告訴記者,「這個老人當時的觀點就是,錢應該是要給到自己認為正確的人,做一個感恩的回饋。」

11月中旬,一位年過8旬的上海老人,突然決定他將自己的全部遺產留給了樓下水果攤店主,經過多方了解,老先生是一名退休工人,老伴和兒子相繼去世,家裡的其他親戚也不常來往,反而是樓下水果攤店主一家對其照顧有加,所以老人決定在自己百年之後,將自己的全部遺產贈予他們。

「2018年,老人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,在我的工作經歷中並不多見,所以對這件事情印象特別深刻。」崔文姬說,「現在這一情況確實越來越多,一方面是因為大家對于遺囑的看法更加開放了,不像以前一樣很忌諱談論生死,法律意識也普遍提高,想通過遺囑這樣一個法律檔,提前來把善後事進行一個安排;另一方面,現在大家在分配財產的時候,更加理性,這份財產不一定是非得自己的家人,也可以給到對自己很重要的一些親屬或者朋友。」

「完成這一心願,我周身輕鬆,如卸千鈞重負。」方波奇告訴記者,當今是獨生子女社會,不乏一些啃老族,我要鞭撻這種人和現象,我這輩子尊老愛幼,先人後己,春蠶到死絲方盡,一生無怨無悔。做人的最高原則,是做給良心看的。

童倩也說,「財產還是留給有意義的人和事情,這樣社會才能良性迴圈。」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